青海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实干筑就新青海”主题新CQ9电子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02-05 14:17:15 人气: 作者:小编

  CQ9电子1月24日下午,青海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以“实干筑就新青海”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邀请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广霞;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安世远;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耿斌;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强;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丁永顺;海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冶民生作新闻发布。青海省两会宣传组副组长、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冯庆一主持发布会。

  今天上午,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大会上,吴晓军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代表委员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报告通篇贯穿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深刻全面,制定目标高远务实,部署工作精准有力,是一份高举旗帜、求真务实、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好报告。

  围绕2023年我省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和《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我们组织了本场新闻发布会,向记者朋友们作充分的发布和解读。本场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实干筑就新青海。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和草原局、海东市人民政府6个发布单位的同志作新闻发布。今天的发布会不设置现场答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们会后就自己关注的问题对接发布单位,做深入的采访报道。下面开始发布。

  首先,请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丁永顺先生就去年以来全省上下抢抓机遇促发展,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效能等情况作新闻发布。

  下面就2023年我省抢抓机遇促发展活动和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年初,面对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市场预期仍偏谨慎的形势,省委省政府以部署抢抓机遇促发展活动为总抓手,春节后召开“第一会”释放鲜明信号,以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开局,深入推进投资项目攻坚、工业扩规增产、消费恢复提振等九个专项行动,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全省经济稳中有进、全面回升、量质齐升,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高、中扬、后稳态势。全省生产总值3799.1亿元、增长5.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87元、增长5.9%,城镇调查失业率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呈现新气象。省四大班子37名领导联点领衔、1300多家机关单位广泛参与、助企联络员“一对一”帮扶1.3万家企业,协调解决反馈问题超5000个。帮扶企业融资355.3亿元、退减缓降税费73.6亿元,减轻企业缴费负担19.6亿元。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有效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7户,新入库限上服务业企业161家,全省经营主体达57.1万户、增长3.9%。

  二是工业扩规增产行动取得新进展。开展工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规上工业增长5.6%,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2.2%CQ9电子,装备制造业增长45.3%。盐湖产业提质增效,钾肥产量706万吨、占全国产量77%,碳酸锂产量11万吨、增长49.4%,锂电池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清洁能源量质齐升,千亿级光伏、锂电产业集群建设提速,全球排名前十的新能源企业5家在青落户,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1.8倍、1.3倍、37.6%。碳纤维产量增长1.2倍,中复神鹰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生产基地。

  三是消费恢复提振行动取得新成效。抢抓疫后需求恢复关键期,出台内贸“1+6”支持政策,省州县联动举办促消费活动百余场次,投入促消费资金1亿元,拉动市场消费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限上批零住餐零售额分别增长21.8%、28%、31.3%、42.4%,汽车、石油零售额分别增长39.3%、25.6%。数字商务活力释放,网络购物交易额532.2亿元、增长11.8%。外需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54列,进出口总值增长20.3%,“新两样”出口增长2倍、3.6倍,内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四是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呈现新亮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稳步建设,“墨子”开启巡天观测,高原荒漠区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行。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镁基土壤修复材料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认定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8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全省数据中心机架4.2万架、增长2.2倍,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超1100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

  五是招商引资提效行动掀起新热潮。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鲜明导向,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六大行动”,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注重龙头招引、沿链对接、集群打造,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成功举办青洽会、国际生态博览会、国资央企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知名跨国企业青海行等活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8亿元,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落地建设。

  六是现代农业提质行动打开新局面。农牧业丰产丰收,一产增长4.7%,粮食总产量116.2万吨、增长8.4%,粮食综合单产增速全国第一,连续16年保持百万吨以上。高原冷凉蔬菜基地超40万亩,建成19家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扩面提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占比达三分之一,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4900万亩、总面积突破1.5亿亩。培育千头牦牛万只藏羊养殖基地、生态牧场100个,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0个、累计达1115个。肉产量41.3万吨,鲑鳟鱼产量占全国近四成。“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备受市场青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销价值168.2亿元。

  七是政策对接争取行动展现新作为。抢抓国家稳增长政策窗口期,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加大跑部衔接力度,各部门主动加强向对口部委的汇报争取,中央各类补助增长8.9%,均衡性、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均增长10%以上。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32.3亿元、增长12.7%,支持建设了一批生态、水利、能源、市政、乡村振兴、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项目。支援帮扶加力升级,与京、津、沪、苏、浙、藏、甘、新、川9省市区及中石油、中国移动、大唐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6省市援青工作联席会,落实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CQ9电子、中央定点帮扶资金30亿元,实施各类项目近900个。

  坚持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育动能的重要抓手,出台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完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一起抓,高地、四地、基础设施、民生四个领域齐发力,联席会商、审批联动、调度通报、督办评估四项制度共推进,项目、问题、责任、进度四张清单抓落实,专列、直通车、集中签约、青信融四个平台促融资”的工作机制,强化投资项目调度,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有效投资关键作用不断增强。

  一方面,投资内生动力得到新提升。抢抓高原资源能源优势加快释放的投资风口,应势而为加大“招大引强”力度,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投资青海,投资增长的内生驱动力显著增强,有效投资拉动高质量发展成为青海经济的一大亮点。工业投资增长11%,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6.4%,电力投资增长7.4%,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增长18.5%。晶科能源20GW直拉单晶硅棒、丽豪二期10万吨多晶硅、中信昆仑锂业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盐湖股份4万吨基础锂盐、盐湖镁业10万吨金属镁一体化电解槽技改等工业项目建设提速,部分项目已陆续投产,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加快建设。加力实施投资项目谋划和前期攻坚行动,压茬推进552个项目落地实施,梳理谋划、论证入库1847个重点项目,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为主体的项目储备格局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把重点项目作为拉动投资的压舱石,发挥省级领导领衔包联的机制优势,着眼事关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大事,在抓谋划储备、抓衔接争取、抓实施推进上持续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为当前稳增长提供主要支撑的同时,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市县三级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活动,省级领导下沉一线项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73亿元。西成铁路建设全面提速,西格提质和兰新客专达速工程完成,西宁至北京、上海、武汉、格尔木开行“复兴号”动车组。同仁至赛尔龙、扁都口至门源、大河家至清水等高等级公路加快建设,扁门高速峨堡至盘坡段、西察高速甘子河至天峻段建成通车,祁连、天峻、刚察、茫崖4个县城通高速,全省高速和一级公路突破5000公里。西宁机场三期航站楼主体完工。引大济湟工程全线通水,蓄集峡、西纳川等一批水库建成蓄水。新改建425所幼儿园、387所义务教育学校、40所普通高中,青海理工大学校园全面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开工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正式组建,省藏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省妇幼保健院、省第四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投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深化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把握好“三个统筹”,坚决做到“四个抓落实”,按照省“两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激发“拼”的意识、铆足“干”的劲头、拓展“进”的空间、发扬“实”的作风,攻坚克难、担当实干,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谢丁永顺先生的发布!接下来请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广霞女士,就2023年我省就业促进工程开展情况及2024年稳岗就业重点工作作新闻发布。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谨代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多年来关心支持人社工作,关注稳就业促民生发展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安排,现就2023年民生实事就业促进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2024年稳岗就业重点工作向大家做简要通报。

  2023年,省人社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等重点工作,着力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强作风,以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全面完成民生实事就业促进工程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达6.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超出上年全年总量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1.4%,控制在3.5%的目标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77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6%;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89.9%,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8%;组织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10.8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6%。

  一是稳就业政策持续强化。坚持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联动,坚持创造岗位和稳定岗位并重,研究出台就业提质增效行动“20条”、优化调整细化实化稳就业政策措施“20条”、推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若干措施“10条”等政策文件,打出稳就业政策“组合拳”,全力以赴稳定和扩大就业。

  二是供需对接服务持续优化。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密集举办“12+N”专项招聘活动,全年累计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等线场次,发布用工岗位信息32.5万个。全力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累计为全省重点企业保障用工1.46万人次。

  三是人力资源市场持续发展。印发《青海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举办青海省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承办第二届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编制《青海省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2023-2025年)》,聚焦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等8个重点领域,向全省168家单位征集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岗位4156个。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加强。联合14部门印发《2023年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全面提升企业职工、重点群体等城乡各类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组织推荐高技能人才参加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奖牌数和参赛成绩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年内组织省级一类赛事4项、省级二类赛事6项。

  五是转移就业质效持续提升。进一步强化政府引领和市场主导,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岗位资源支持,广泛发布适合我省农牧区劳动力务工就业岗位信息,协调包机、火车包厢等开展“点对点”输送,举办“海西枸杞采摘劳务对接洽谈活动”等,全年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劳务经纪人等组织转移就业26.7万人次。

  六是劳务品牌数量持续增加。紧盯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积极培育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组织开展第五批全省劳务品牌评选认定活动,新增“圣源藏毯”“互助家政”等10个省级劳务品牌。“土族盘绣绣娘”入选人社部“千行百品就业行”首批云推介项目。丹噶尔皮绣、互助家政两个品牌从业代表被认定为全国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全省现有35个省级劳务品牌,年均带动就业超46万人次。

  2024年,民生实事工程涉及我厅牵头推动落实的重点工作主要为“稳岗就业工程”。一是通过强化政策性岗位保障,统筹公务员、选调生招录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落实“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等项目,预计为高校毕业生等提供就业岗位8200个。二是聚焦产业“四地”建设、数字经济、生物制药、科技创新等重点产业发展,开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用工服务保障工作,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校园专场招聘”等招聘活动200场次。三是发挥就业促进议事协调机制,抓好就业援助帮扶,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万人次,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

  为推动全省民生实事工程各项举措落地见效,2024年省人社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第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等重点工作安排,团结带领全省人社干部认真落实“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建“青海e就业特色工作品牌”为抓手,全力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就业领域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一是用好就业议事协调机制。全面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发挥人社稳就业牵头抓总作用,会同省促进就业工作专题组各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年度就业工作要点,发挥各地、各部门稳就业保就业职能优势,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和任务要求,定期开展工作调度通报,逐条逐项抓好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形成稳岗就业工作合力。

  二是打造青海就业工作特色品牌。深入发掘人社各业务板块支撑、促进、保障、驱动就业工作优势,通过实施智慧信息赋能、就业服务增效、职业技能提升、社会保障筑基、人才人事支撑、劳动和谐共促等六项工程,构建打造“青海e就业”工作品牌,进一步强化就业信息全口径数据支撑,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打造品牌创建示范样板,努力形成全省“大就业”工作格局。

  三是持续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部署安排全省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就业工作,组织“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央企面向青海高校毕业生”等专场活动,实施2024年度“三支一扶”计划,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城乡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持续推进实施“城暖农民工”、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岗就业行动,全面落实就业援助政策措施,确保困难群体就业稳定。

  四是广泛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提早筹划,印发全省2024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总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加强政策宣传,强化要素保障,以“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金秋招聘月”等活动为载体,持续提升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精准、有效性。

  五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持续性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规范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管理,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2024年青海省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形成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时代新风。

  六是巩固提升转移就业质效。抢抓节后企业复工复产和农民工集中外出务工有利时机,按时序组织开展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农民工“点对点”输送、东西部劳务协作、海西枸杞采摘劳务对接等特色活动。发挥发改、住建、水利、交通、乡村振兴等行业部门实施项目带动就业作用,通过重点企业吸纳一批、“点对点”返岗输送一批、东西部协作跨省输出一批、劳务品牌就近带动一批、海西枸杞采摘劳务对接一批、“以工代赈”“帮扶车间”项目帮扶一批,稳步提升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

  感谢郭广霞女士的发布!接下来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安世远先生就坚定不移打造生态高地,推进美丽青海建设相关情况作新闻发布。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做好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界朋友的帮助支持,在此我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向各位记者、媒体朋友们致以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借此机会,就生态环境部门2023年以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守护“中华水塔”,全面推进美丽青海建设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生态环境部支持指导下,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情怀和行动,扎实履职尽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美丽青海建设的实施意见,紧盯重点领域、主要指标和关键环节,围绕蓝天、碧水、净土目标,深入攻坚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党中央、国务院考核我省2022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结果为“优秀”。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狠抓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各项举措落实,助推空气质量稳固改善。全省共淘汰燃煤小锅炉144台537.39蒸吨,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205台1552蒸吨。淘汰高排放老旧车14871辆。实施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区划评估和87台(套)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建设。2023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PM2.5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5%。在水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坚持“三水”统筹、人水和谐,开展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治理修复攻坚行动,持续推动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配合开展三江源地区“护航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湟水河专项巡视,全力推动湟水流域问题整改和水质改善。继续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动城镇、工业园区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水治理效能,聚力建设“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全省35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黄河干流、长江、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青海湖等重点湖库水体优良。在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风险防控方面,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着力构建“防、控、治”一体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因地制宜加强农田退水污染防控,加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有序推进112家重点监管单位土壤隐患排查“回头看”,全省重点建设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100%和99.56%以上。开展全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风险管控,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持续推进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新污染物治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试点示范,支持西宁市、海东市实施26个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9.9%。

  二是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督察监管执法。在推进督察问题整改方面,全力配合做好第三轮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督察,得到中央督察组充分肯定。前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2021年黄河流域警示片反映我省问题已整改完成,2022年警示片反映我省问题整改进度达92%。省级生态环保例行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完成率达80%。在严格监管执法方面,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等专项行动,建立自然保护地监管职能部门联合查办机制。常态化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强化暗访督察和节假日突击夜查,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3914人次,检查企业8829家,查处违法企业296家,行政处罚280起,罚款3777.65万元。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发现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落实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对12起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属实人员发放举报奖金2.9万元。在全面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省有关部门地区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研究制定《青海省工业企业废水晾晒池蒸发排放场排查整治工作专项行动方案》,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形成“1+4”整治方案。聚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典型案例,研究制定《关于贯彻习重要批示推动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典型案例整改整治方案》。在全国首创纪检监察监督和生态环境监管贯通协同机制,移送典型问题案件12件,以政治监督倒逼生态环境党政主体责任和部门责任清单落实。聚焦党中央关注、省委省政府关切、社会公众期盼的问题,研究制定《青海省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继续全面提升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督察监管监测执法和推动问题整改,我省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连续四年保持100%,“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得到有效保护,确保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是持续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在扎实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依职责全力推进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完成《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评估报告》。设置30个视频观测点位,实现木里矿区11个采坑视频观测全覆盖。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退出矿业权恢复治理验收和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有效落实,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恢复性增长,联合开展的国家湿地公园违法违规线索核查工作受到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在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青海生态之窗”76个观测点位功能作用凸显,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紧盯部省“十四五”合作协议确定事项,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争取落实年度中央生态环境资金32.1亿元,有力支持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开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局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以他山之石提升我省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在持续推进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方面,持续宣传习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生动实践。广泛开展六五环境日公益宣传、“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公益宣传,持续推进保护青海湖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举办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论坛。制作的《源自地球第三极的生命交响》宣传片获评生态环境部2023年度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作品。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西宁市城西区、果洛州、海西州乌兰县被命名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州同德县、玉树州玉树市被命名为第七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有力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重大要求,坚决扛起“中华水塔”守护人责任,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以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瞄定美丽青海建设目标任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美丽青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谢安世远先生的发布!接下来请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耿斌先生就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情况作新闻发布。

  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支持,很高兴就围绕生态旅游“一芯一环多带”发展格局,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年来,青海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沿着习指引的方向,深刻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心怀“国之大者”和“省之大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以“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创建青海湖示范区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破题之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统筹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实施。开展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印发《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扎实开展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化研究“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编制并发布《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等4项行业标准,《青海湖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国标委获批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二是细化空间布局,明确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全省生态旅游“一芯一环多带”发展布局,“一芯”是以西宁市为核心,完善省会城市旅游服务要素建设,打造集散中心和门户枢纽;“一环”,是在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框架下,以青海湖为中心构建环湖精品生态大旅游圈;“多带”是重点打造极具青海特色的生态旅游带,从而明确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

  三是发挥资源禀赋,丰富产品供给。新评定4A级旅游景区11家、3A级27家,新增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9家,认定公布省级生态旅游景区8家。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格尔木市旱码头·1960旅游休闲街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大柴旦星空、祁连天境圣湖营地入选国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青海湖旅游大道入选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11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了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黄河源园区生态自然体验和环境保护教育等生态旅游特许经营试点。

  四是开展示范创建,引领旅游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工作要求,制定《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明确7个方面24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新增环湖12个观景点并试运营;新设移动厕所21座、固定厕所6座,环湖沿线个,对照5A景区标准,排查整治33项问题,停车难、如厕难和通讯不畅等问题有效纾解。

  五是促进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以文塑旅,完成了《青海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报告》、《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青海卷》。落实文保资金1.06亿元,实施文保项目38个,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保护修缮扎实推进。创作了生态主题、红色主题和乡村振兴主题的优秀舞台艺术精品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歌剧《青春铸剑221》、平弦花儿剧《绣河湟》、现代京剧《长空烈焰》等,把文化注入旅游产品、景区景点。以旅彰文,印发《青海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成功获批国家级格萨尔(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入推动唐卡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持续打造青绣品牌。开展文艺进景区驻场演出603场,依托旅游市场激活拓展文化资源。

  六是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发展。深化助企暖企春风行动,编印《文化和旅游产业政策汇编》。搭建银企对接交流合作平台,打造“社保卡+文旅+金融”线上线下服务圈。制定《青海省2022-2023年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方案》,发放文旅消费券2784.17万元,直接拉动消费9605.62万元,间接带动消费6.72亿元。制定《青海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指南》,开展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申报命名工作,命名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互助土族故土园、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热贡文化产业园区等5家园区为青海省文化产业园区。其中,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入选文旅部“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首批合作园区名单。

  七是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围绕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客步道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65亿元,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通段文化旅游复合廊道、金银滩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3项;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76亿元,实施原子城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玛多县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项;投资1322万元,实施了12个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39个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投资2000万元,为全省400个村(社区)配置文化活动设备,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夯实了发展基础。

  八是深化宣传推介,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与新华社、央视青海总站、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合作,开展“中央媒体点赞青海青”“你好,青海湖”“东方甄选看世界—青海行”等活动。召开“相聚香江 相约青海”2023青海文化旅游香港推介会。联合黄河沿线省区,举办“行走黄河源头 旅读大美青海”2023首届(青海)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发布《2023中国黄河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开展十余项以黄河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对外推介,与拉脱维亚里加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视频联展”“青海省舞台艺术精品线上展演”等系列活动。“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九是狠抓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形象。制定全省备战旅游旺季任务分工、文旅行业应急处突快速“叫应叫醒”机制,建立旅游旺季全省旅游市场运行情况日报告制度,建成指挥调度平台和舆情管控中心。聘请省内外专业团队共295人组成暗访组,开展暗访检查1775人次,覆盖全省287家文旅企业,对暗访中发现的4大类、76家问题企业、141处存在旅游安全隐患和服务质量不达标的企业予以曝光,督办整改。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共出动检查人员4.2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7万家次,责令改正200家次,警告173家次,罚款4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9864.4元,办结案件217件。

  十是加强智慧建设,促进引流入青。聚焦游客多样化需求,建成“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上线运行“智游青海”小程序,实现线路推荐、景区预约、导游导览、酒店预订等游客智能化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引流入青。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447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同比增长196.3%,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88%和77%。

  这些新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于省人大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在于全省各市州政府扎实工作和省直各单位密切配合,也在于全省文化和旅业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更离不开各位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极大关心。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精神,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感谢耿斌先生的发布!接下来请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强先生就我省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新闻发布。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和各新闻单位对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和全省林草工作的关心、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林草部门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关情况。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变革。习要求青海“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近年来,全省林草部门紧紧围绕习“走在前头”的重大要求,深入学习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在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林草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现代化新青海”目标,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以林(草)长制为抓手,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统筹推进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绿色富民、改革创新等各项工作,推动林草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启动实施示范省建设巩固提升行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11月14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推进会,陈刚书记、吴晓军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全面安排部署新阶段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任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一是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中国国家公园标识等重大实践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二是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个国家公园建设,国家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步入规范化建设新时期,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全面就绪。三是不断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编制完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方案》《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西宁国家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玉树隆宝滩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曲麻莱德曲源、泽库泽曲和乌兰都兰湖首批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新认定13处小微湿地,推动成立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

  (二)科学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大规模国土绿化取得新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国土绿化动员大会部署,全面实施《青海省国土绿化规划纲要》,启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三年行动、黑土型退化草原治理五年行动,扎实推进阿尼玛卿、共和盆地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年完成国土绿化454.72万亩,其中营造林212.99万亩、草地修复治理241.7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800余万株,林草资源总量稳步增加、质量不断改善。新创建4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省级森林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三)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全省防沙治沙事业进入全面攻坚新时期。去年6月6日,习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我们认真践行的号召要求,结合青海工作实际,坚持系统理念、科学谋划布局,建立省级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机制,组织召开全省防沙治沙暨“三北”工程六期推进会,实施《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规划“2+1+12+N”防沙治沙总体布局,确定点线面相结合、锁边固源巩固的工作思路,启动8个重点防沙治沙项目、44个防沙治沙子项目建设,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46.2万亩,为目标任务的122%,“三北”工程攻坚战迈出关键性步伐,为全国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推深做实推行林(草)长制,构建了林草生态资源保护新格局。进一步完善林(草)长制,建立“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林草长+河湖长”联动机制,明确草原管理责任21项,林(草)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严控林草地征占用,全年办理征占用林地211件、草地273件、湿地25件,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保障了全省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全面完成林草湿综合监测,设置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等各类样地监测7758个,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12%,比上年增加0.22个百分点。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湿地保护和公益司法协作机制、湿地保护联系会议制度。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联合多部门联动开展“清风”行动,查办野生动物案件91起。强化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青海分库建设前期,发布青海乡土草种名录、青海植物名录,完成首批5个草种航天育种实验。系统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实现森林草原零火灾、林草安全零事故。强化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全年防治林业有害生物284万亩、草原有害生物2946万亩,未发生不可控生物灾害。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林占草占湿行为,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通报典型案例和反馈问题整改,同步开展涉及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重拳整治侵占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违规问题。

  (五)大力发展特色林草产业,在生态惠民上彰显了新作为。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林草种苗、中藏药材、藏茶和特色养殖等林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全省林草产业产值达到379亿元,较2022年增加17亿元,扭转了因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政策引起的种植面积下降、产业产值萎缩趋势。制定《青海省林草产业财政补助资金管理细则》,举办第四届全国虫草大会暨冬虫夏草鲜草季活动、首届枸杞产业发展大会,新认定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有机枸杞基地23个。大力推进生态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林草湿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71亿元、退耕还林补助1.46亿元。强化生态护林员规范管理,稳定全省14.51万生态管护员,落实劳务报酬10.2亿元。林草生态工程吸纳7.45万农牧民务工,发放劳务报酬3.66亿元,带动人均增收4900元,林草在推动农牧区就业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全方位推进改革创新,在推动林草转型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启动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草原保护建设新方式。深入推进30个国有现代林场创建试点建设,完成试点中期评估,全面展开集体土地委托营造林与管护改革。加快林草碳汇能力建设,制定实施《青海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碳汇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有序推进果洛州草原碳汇试点项目,完成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增汇计量项目申报。南北山绿化服务中心和湟水林场纳入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完成试点任务5944亩。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目标,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全面系统从严加强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林草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林草产业提质量CQ9电子、上水平,不断增进人民生态福祉,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贡献。

  感谢韩强先生的发布!接下来请海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冶民生先生就灾区灾后重建及民生保障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作新闻发布。

  首先,请允许我利用这个机会,代表海东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受灾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海东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各界人士、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积石山6.2级地震海东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及民生保障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地震发生后,海东市坚决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强总理、张国清副总理视察现场时的工作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全力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群众安置、设施抢修、隐患排查、宣传引导等工作,尽最大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12月31日,随着最后一名失联人员被找到,现场救援工作结束,抗震救灾工作重心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成立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经过日夜持续奋战,房屋鉴定、群众安置、项目梳理、规划编制等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我们尽最大努力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已妥善安置80895人,确保所有鉴定为C、D级住房的受灾群众全部安置到位。共设立集中安置点103个,各安置点实行“点长制”管理,抽调80名科级干部下沉担任安置点点长,建立临时党支部,成立党群工作服务站,受灾地区195个驻村工作队585名驻村干部就地转化为服务站成员。制定受灾群众安置管理服务办法,对集中安置点按照“六有”“六到位”(即集中安置点有水电、有采暖、有公厕、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有党群工作站、有医疗服务;安置点点长负责制、指挥工作通讯联络、安全巡查、互帮互助机制、矛盾调处化解、志愿服务到位)标准,推行“点长吹哨、部门报到”民生问题速办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实际困难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我们全力开展伤员救治工作,目前地震造成的196名受伤人员中已治愈出院193名,在院治疗3人均为轻症,所有受伤人员没有一人因伤致残。

  二是有效保障群众生活。我们累计向灾区调拨板房、帐篷、床、棉被等生活物资6万余件、其他类救灾物资12.6万余件。目前,灾区各安置点床、棉被、米面油、蔬菜、煤炭等各类生活必需品库存充足、供应稳定,能保证群众温暖过冬。认真落实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制定过渡安置补助政策,对民政低保、特困等供养对象全面排查,对基本生活仍存在较大困难的受灾群众,按照“先行救助”有关政策规定,直接实施临时救助。目前,已向23户34名遇难人员家属发放了救助金,向1740户受灾家庭8111人发放了临时救助金,向三个受灾县提前足额发放了2024年第一季度低保和特困供养金,确保救助保障对象基本生活不因灾情受到影响。同时,正在向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发放应急救助金,最大限度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有序恢复生产秩序。我们提前谋划,扎实开展春耕备播各项工作,受灾三县储备各类种子196.42万公斤,通过启用备用提灌站、维修灌溉设施等措施,确保满足春耕需求。完成养殖场(户)圈舍加固维修,并解决了规模养殖户饲草应急需求。积极推动复商复市复课,完善复商复市前经营场所安全自查、商品消毒等工作,目前民和县官亭镇、中川乡等受灾区域1427家经营户中,已有符合条件的餐饮店、蔬菜店、超市、药店等929家商铺开门营业,当前灾区生活必需品库存充足、供应稳定、价格平稳。灾区371所中小学14.78万名学生已于1月2日全部实现线下复课。同时,积极引导受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吸纳灾区群众就业805人;在集中安置点举办15期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业172人。

  四是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受灾重点乡镇,对受灾群众房屋安全鉴定、安置板房调配、救灾物资发放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摸排,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主动有效服务群众。设立公益法律服务点,解答群众法律政策咨询,并提供公证服务和法律援助。加大巡防力度,在集中安置点设立警务室,做好震区秩序维护和交通疏导管控等工作,切实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CQ9电子。同时,为了抚慰受灾群众,帮助他们走出地震阴影,坚定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重建家园,我们安排了“两节”期间文化活动进灾区活动,心理辅导、文明创建、政策宣讲、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已经在灾区陆续展开,让群众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

  一是有序开展受损房屋鉴定。我们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制定印发了《灾区受损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鉴定工作方案》,组织协调省内外52家鉴定机构,全面完成三县地震裂度为6度区域内所有乡镇受损农房的安全鉴定工作,为精准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谋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县所有受灾乡镇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安置点点长共计2000余人进行房屋鉴定相关政策培训,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同时,省市县三级共同研究制定了《海东灾区灾后农房维修加固重建建设工作方案》,计划3月份全面开工建设受损房屋,7月底前完成B、C级农房维修、加固工作,10月底前完成D级农房重建工作,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入住,帮助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二是超前谋划灾后重建项目。我们在灾后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CQ9电子,与省市县各有关部门强化沟通衔接,并邀请参与玛多、门源地震灾后重建方案编制的专家支援,提前开展方案编制和项目谋划储备工作。目前,已完成海东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编制。在省发展改革委的统筹指导下,先后7次组织市县相关部门核实调整灾后重建项目盘子,梳理产生灾损亟需建设项目178项、总投资7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于1月23日派专家团队再次赴我市现场核对项目,确定最终的支持项目和投资规模。提前开展重建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28项。第一批涉及教育、卫生、养老等领域的18个项目已于1月15日全部开工建设,工程总进度已达到26%。第二批计划开工项目正在拟定中,力争条件成熟的项目立即开工、其他项目3月份开工建设。同时,组织开展金田、草滩、赵木川三村异地重建规划及砂涌区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为受灾影响最大的这三个村庄从根本上防范砂涌地质灾害隐患、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因地制宜做实要素保障。我们聚焦灾后重建项目竣工时限目标,建立项目前期审批“绿色通道”、项目实施调度预警、督查通报等三项工作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项目建设进度。提前做好备工备料工作,组织三县对农房施工队伍和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协调建筑材料产销衔接,确保材料供应充足,价格保持平稳。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灾区各乡镇、村开展房屋建设培训和宣传活动,以有效提升农村工匠群众的农房建造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树牢人民至上理念,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工作状态,思想不松懈、职责不缺位、标准不降低、工作不断档,把人民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重建美好家园的期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扎扎实实把受灾群众安置好、把各类项目建设好、把社会大局稳定好、把群众家园重建好,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按照规定时序全面开展、扎实推进、高效完成。

  请全社会包括各族群众、各界人士、各方面记者朋友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心、监督、支持。谢谢大家!

  刚才,几位发言人对我省去年以来在发改、就业、生态、文旅、国家公园建设及灾区灾后重建等方面取得的显著发展成就和工作推进情况作了新闻发布,全面体现了近年来全省上下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的实践成果。希望这些鲜活的内容,能够让大家看到新时代新青海的崭新面貌,也欢迎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全省“两会”、报道好全省“两会”,继续为青海的改革发展稳定加油鼓劲!